总 4 KB,前 2 页提供大家预览
vip共享 资源 ,需 0 个金币,您目前是 游客
古籍资料简介:
《阿那邠邸化七子经》是东汉时期由安息国高僧安世高译介的佛教经典,现存于《大正藏》第 2 册 No.140,为研究早期汉译佛经与佛教中国化进程的重要文献。安世高作为东汉译经史上的奠基人,其译文以忠实原文、简洁质朴著称,此经亦体现了小乘佛教注重戒律与因果的特质。 全书围绕舍卫国富商阿那邠邸(即给孤独长者)教化七子的故事展开。初时,七子不信佛法,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、饮酒五戒俱犯。阿那邠邸以每人千两黄金为诱,劝其皈依三宝、受持五戒。七子受金后改恶向善,世尊释迦牟尼遂以四大宝藏(伊罗钵多罗、般筹、宾伽罗、蠰伽)的无量珍宝为喻,指出七子所获功德远超世俗财富,强调 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 的因果法则。故事以七子得法眼净、证悟解脱为终,展现了佛教 “方便法门” 与 “究竟智慧” 的圆融。 此经的价值体现在三方面:其一,保存了早期佛教伦理的实践范本。经中通过世俗财物引导修行的叙事,反映了佛教初传时与中国 “重利轻义” 观念的调和,五戒与儒家五常的对应关系亦初现端倪;其二,文献学意义显著。安世高对古印度地名(如乾陀越、迦陵渠)及佛教术语的音译,为研究东汉佛教译语提供了一手资料,经中 “法眼生”“尘垢尽” 等表述,亦保留了小乘经典的原始风貌;其三,思想传播的桥梁作用。经中以四大宝藏喻功德的譬喻手法,与《法华经》“火宅喻” 一脉相承,而 “施金求法” 的情节,又与《贤愚经》等本生故事形成互文,展现了佛教文学的叙事传统。 作为安世高译经中的短篇代表,此经虽未形成完整教义体系,却生动呈现了佛教本土化初期的传播策略 —— 以世俗利益为切入点,最终导向超越性的精神追求。其对因果业报、戒律持守的强调,既延续了上座部佛教的传统,又为后世《十善业道经》等经典的弘传奠定了基础,是理解汉魏佛教思想脉络的关键文本之一。
工作时间: 9:00-18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