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 16 KB,前 4 页提供大家预览
vip共享 资源 ,需 0 个金币,您目前是 游客
古籍资料简介:
《补农书》是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编撰的重要农书,实为张履祥对明末沈氏《农书》的补充与合编,因沈氏原作侧重太湖流域农业技术,张履祥遂结合自身实践增补内容,合为一书流传,是明清江南农业的经典文献。 全书分上下两部分:上卷为沈氏《农书》,详述水稻种植(如育秧、耘荡、施肥)、麦类栽培及农田水利管理,尤重 “粪多力勤” 的精耕理念;下卷为张履祥补编,补充了蚕桑、畜牧、园艺(如蔬菜、果树)及家庭副业(如养鸡、养猪、制酱)的实操技术,更收录 “逐月事宜”,按节气规划农事,极具实用性。 其特色在于立足江南太湖流域(今浙江桐乡一带)的生态与经济特点,将粮食生产与蚕桑、副业结合,形成 “农桑并重” 的经营模式,如记载 “桑基鱼塘” 的循环利用、桑叶与蚕茧的产销关联,反映了明清江南 “小农经济商品化” 的趋势。同时,张履祥作为理学家,将 “勤谨”“节用” 的伦理观融入农论,强调 “农为邦本”,主张以农事修身,使技术记载兼具道德教化色彩。 该书的价值堪称多重:作为农学史文献,系统保存了明末清初江南高精度农业技术(如 “看苗施肥”“蚕室温湿度控制”),填补了沈氏《农书》对副业记载的空白;作为经济史资料,其对地租、雇工、农产品价格的记录,为研究明清农村生产关系提供了一手数据;而 “耕读结合” 的理念,更折射出士人参与农事的社会思潮。 《补农书》因其实践性与区域性,成为后世江南农书的范本,至今仍是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模式、江南经济转型及乡村社会的核心典籍。
工作时间: 9:00-18:00